清代瓷器觀音鑒定

2023-08-28 10:01:40

識真才能鑒假,在辨別真假之前,先要熟記歷代古瓷真品的造形(包括主要器型)典型特征和總體風格及細微之處的特點,再將相似或存疑的實物與考古出土器物和館藏傳世真品進行比較,從紋飾、色調、胎釉、造型、工藝制作手法、款識字體寫法特點等幾方面情況綜合分析,看兩者之間在整體面貌及細部特征是否自然相符,與真品有否內在的聯系,能否表現出時代共性。然后再對照文獻資料考證,盡量找到仿品出處和時代依據。特別要仔細觀察器物的細部,這常是偽品露出破綻之所在。青花瓷裝飾藝術主要是以繪畫手法為特色的,故鑒定除上述幾方面外,觀察紋飾、畫風、筆法、彩料、青花呈色變化等顯得尤為重要。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號分期,但其中朝代較長的還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明清距離現代較近,各種傳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間還有大量仿制品,情況較為復雜,因此要力求做到鑒定準確,盡量縮短時間跨度。下面的分期,分別把風格和年代比較相近的時代劃分在一起,其中年號時間較長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還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處于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稱之。

明清以后,各地生產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區特色,也有相互影響。胎釉、用料、制作工藝、燒造方法等都有所區別,但造型、裝飾手法、圖案題材內容等總體時代特征還是基本一致的。在裝飾風格方面,主要受景德鎮窯的影響。在辨別窯口產地時,還要注意到各個窯口之間互相借鑒、影響、模仿及其傳承關系。
  除了傳統的以產地命名窯口外,也有的是以人的姓氏來命名,如崔(國懋)公窯、周(丹泉)窯、年(希堯)窯、唐(英)窯等。還有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如宣德窯、成化窯、康熙窯、乾隆窯等。既有官窯和民窯、瓷窯和陶窯之分別,還存在官搭民燒或瓷陶混燒的情況,這些都需要搞清它的來龍去脈,并予以認真判別的。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鑒定技巧:
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同治 青花八卦云鶴紋碗
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清同治 墨彩籟瓜紋盅
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帶你進入古玩行!
辨胎釉
瓷器胎質較細,釉面有橘皮紋現象
宣德時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選擇講究,加上對窯溫及室內氣氛的控制較好,所以胎質細膩、潔白、堅硬。細砂底器物,手感極其細膩滑潤,有時可見雜質,呈褐色斑點。宣德瓷釉的特點是有橘皮紋,不十分平整。釉色以白中泛青為主,俗稱“亮青釉”,少數瑩白。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較差,感覺較為渾濁,是由于釉中氣泡所致,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群與群之間的間距較疏朗。青花器釉面較厚,個別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白釉器釉質肥潤細膩,但瑩潤度不及永樂時期;紅釉器釉面均勻,口沿一圈白釉,俗稱“燈草口”,微泛青,器物底邊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齊,并泛蝦青色。

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代,其官窯器所用青料主要為進口料,即蘇麻離青。由于“蘇麻離青”進口料含低錳高鐵,一定條件下可燒制出寶石藍的色澤,色濃艷而有鐵銹斑。青花濃重,藍中顯黑,落筆濃重處皆有鐵銹斑,鐵銹斑結晶處用手觸之,坑坑洼洼,有明顯的凹陷,未結晶處若色彩濃重,也有坑洼,確有深入胎骨之感。在陽光下看,泛雪青色。青花紋飾線條上鐵銹斑自然分布,像墨點在生宣紙上,自然暈散的感覺,呈放射狀,有毛邊現象。同時宣德官窯還有一小部分使用國產鈷料繪紋飾,顏色艷麗穩定,沒有黑斑。還有用國產料和進口料結合使用的,以國產料繪海水,以進口料繪龍紋。

標簽:安陽瓷器鑒定、瓷器禮品鑒定
聯系方式
北京聚寶薈藝術品鑒定中心

商家推薦產品

相關推薦

信息由發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交易匯款需謹慎,請注意調查核實。

@2023 京ICP備2023012932號-1

電腦版

收藏

微信

電話

  • 立即詢盤
  • 狼群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