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漢代瓷器

  • 圖片0
  • 圖片1
  • 圖片2
  • 圖片3
  • 圖片4
  • 圖片5
1/6
新浪微博
QQ空間
豆瓣網
百度新首頁
取消

50、甜水貨:是指古瓷常年埋藏于地下水位以下,水質不酸,不堿,不苦,謂之甜水,養瓷,其出土時,如新。要用年久必然老化的觀點,去觀摩,考慮,才能找出古瓷鑒定的依據。
53、爛坑:幾前就被開啟過的,其內有機物體已無法辨認的。其內一般只存有陶瓷器,少數小件雜項、爛坑所出的瓷器曰“爛坑貨”、爛坑貨的特征比較明顯,也是面世量大的一種,其關聯詞匯量也多。如:土沁、樹根斑、草根須、黃水斑、臭干黑、土香氣、臟氣、陳酸斑、水流痕、水銀沁、玻璃膠、脫落斑、浮蠟、蠟、吐筋線、陳附跡、蟹爪紋等。
54、干坑:是指沒有被水浸的,一般是地理位置高的,其所出之物曰“干坑貨”,又曰“北邊貨”,其特征又是一番話。干坑瓷的破泡里, 鉆入的是黃水斑. 而爛坑瓷的破泡里, 鉆入的是臭干黑.
55、水坑:其對應干坑,是指常年在地下水位之下的,其所出物曰“水坑貨”。這種行話,是用于判別出土的大概地理方位。
56、瓜籽片:與魚籽紋、碎米紋、龜裂紋相關聯,表示開片的大小如瓜籽,汝窯天青釉中常見,現在的仿品也相似,但有別,古瓷片縫大,可以看出是相繼千來,陸續開片的,而新品,是人為控制,一起開片的,古瓷的縫色是多種多樣的,而仿者基本是一色的。加之,再運用其它的鑒定依據,就不難辨認了。孤證,容易發錯。
57、碎米紋:裂片大于魚子紋,而小于瓜籽片。有仿,也是縫色有差異。另,碎米紋又與瓷器的品種有關聯,如它常出現在白汝瓷上,若出現在天青汝、官、哥,則就錯了。

89、補生粉:瓷器有缺陷后,用瓷粉修補之,曰“補生粉”?;蛟俅稳敫G烘,但因溫度不高,還是曰補生粉。若是高溫修補,則曰“窯修”,或“窯補”??梢?,補生粉的,也不是一般的粗貨。補生粉,常見于明前的陶瓷,多是陳設瓷,清降以來,尚沒見到。
90、宋鋦:這個術語更冷僻了。古瓷珍貴,古時就貴。殘破了就要修補。補之,常用鋦。鋦又稱“抓釘”,條形,兩頭九十度下彎,彎頭尖細。在瓷器斷裂縫的兩邊,各用金剛鉆打洞,將鋦嵌入,而固定斷裂瓷器。宋朝時期的鋦,長度超過兩厘米,厚度超過兩毫米,鍛打的,鋦身有棱有角,材質多數為鐵,少數是銅。鉆眼較大,直徑超過兩毫米。很難見到。
91、明鋦:明朝時流行的鋦,一般長十五毫米左右,小于宋鋦,而大于清鋦。
92、清鋦:清鋦又明顯比明鋦苗條,長約一厘米,鋦身的棱角消了,邊緣已顯圓滑,鋦的厚度也輕薄多了。并以機器沖壓為主。還常見到。沒有聽說有仿鋦的。清鋦不見棱邊,鋦身兩頭尖,中間寬。細瓷常用銅鋦。
93、見天:古瓷面世后,經太陽曝曬,曰“見天”,又曰“去陰氣”。其實是對古瓷的傷害。一經曝曬,不該開片的瓷,也被曬出新片紋。掉釉,脫衣傷,也常是見天情況下發生的。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古瓷,釉面上卻開的是新片,其根源就在見天。有很多的見天,不是特意的,而是不知愛惜,風吹日曬造成的。因見天而開新片紋,被誤判為新仿品的實例太多了。

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一般來說,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質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朝中葉以后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之處,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器則比較潔白細膩,很少含有雜質,看不見火石紅色。這主要是原料本身質量改變的結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從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傊?,辨別胎釉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耳、目,手三者并用。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采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彼?,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北京聚寶薈藝術品鑒定中心為你提供的“鑒定漢代瓷器”詳細介紹
在線留言

*詳情

*聯系

*手機

推薦信息

陶瓷古玩>白釉古玩>鑒定漢代瓷器
信息由發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交易匯款需謹慎,請注意調查核實。
觸屏版 電腦版
@2009-2023 京ICP證100626
狼群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