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福建精細上門收購古玩傳世古董收購品種繁多,隕石奇石

  • 圖片0
  • 圖片1
  • 圖片2
  • 圖片3
  • 圖片4
  • 圖片5
1/6
新浪微博
QQ空間
豆瓣網
百度新首頁
取消

錢幣的歷史編輯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于夏代,(初以貝幣作為交換單位)起源于殷商,發展于東周,統一于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晰,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3早的紙幣編輯
世界上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實物和鈔版均已遺失。目前國內現已發現年代早的“金代銅鈔版”已為金泉錢幣博物館收藏。

4歷史演變編輯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

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干銖兩體系階段。

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于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

下分敘。

先秦貨幣初探

明字刀
明字刀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例如貨布)。布幣脫胎于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后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于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幣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蟻鼻錢
蟻鼻錢
西北方的秦國用環幣,其形制取象于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并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準化趨勢。

秦漢“半兩錢”

秦半兩
秦半兩
秦統一六國后,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于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制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早由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后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后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漢“五銖錢”

北周內郭五銖
北周內郭五銖
1、漢武帝“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于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鐘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于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銖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問世。

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臺后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叭笔恰板X”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后,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于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戍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后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蕩,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后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有人辨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后似為“兇”字。于是有人說是隋的兇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辨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借此詛咒隋末戰亂而已。

二階段

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二階段。

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
1、唐高祖“寶文”“年號錢”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了唐宋以后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伴_元”有創始,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伴_元通寶”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 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后,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扒?,“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于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轉折時期

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采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于漢武帝,而“年號錢”始于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后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贝隋X隨袁世凱垮臺,存在不到四個月?!澳晏栧X”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了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鐘,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并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征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并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準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后,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雇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并行。

清初一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田賦,完糧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后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于是迫使清末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二階段后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歷史
早期

卡洛斯三世雙柱
卡洛斯三世雙柱
在中國沿海地區流通的是西班牙銀元(Spanish Carolus dollar),又稱柱洋、本洋、佛頭。系1535-1821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等地)鑄造的銀幣。16世紀末,本洋開始流入中國,但到鴉片戰爭前,僅作為士大夫的一種玩物或收藏品,并沒有成為真正的貨幣。鴉片戰爭后流通于長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廣東、福建等地。

墨西哥于1821年立后,1824年開始鑄造墨西哥銀元(Mexican Dollar),因幣面花紋有鷹鳥,俗稱鷹洋,誤稱為英洋,華北各地又稱之為正英。據1856年倫敦造幣廠對中國流通的銀幣的一次化驗,證明墨西哥銀元含純銀371.57英厘(grain),值英幣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羅拉銀元含純銀370.9英厘,值英幣50.12便士。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銀元取代西班牙銀元成為在華主要流通銀幣。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幾乎以墨幣為主幣。有人估計到清末民初,流入中國市場的鷹洋在4億多枚,當時上海金融市場開設鷹洋行市。1905年后,墨西哥采用金本位制,停鑄鷹洋,鷹洋流入中國漸少,1919年后上海金融市場逐停開鷹洋行市。

晚清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還有:英國貿易銀元,因幣面鑄有一個持杖的不列顛女神站像,俗稱人洋或站洋、站人(是英國在印度境內和在香港專為在中國境內流通而鑄造的一種銀元,背面鑄有中國圖案花紋及中文“壹圓”兩字。該幣由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的英國銀行發行,總共發行約1.5億枚,流行于兩廣、閩浙、滬寧一帶);日本銀幣,因幣面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其他尚有美國的貿易銀元、法國的安南銀元等。

乾隆時

“乾隆寶藏”“嘉慶寶藏”“道光寶藏”
“乾隆寶藏”“嘉慶寶藏”“道光寶藏”
曾開鑄鐫有班禪頭像的紀念性銀幣,道光元年(1821)鼓鑄了賞賜用的銀幣,但用機器自鑄新式銀元則始于光緒八年(1882)吉林機器局鑄造的廠平(吉林通用銀兩)一兩幣,因鑄造數量甚少,后世,時市面流通的銀幣主要是洋錢。兩廣總督張之洞于十三年(1887年)奏準由廣東造幣廠試鑄,正面鑄有“光緒元寶”4字,上圈有“廣東省造”4字,下圈有“庫平七錢二分”6字,背面鐫有龍形及一串英文,越二三年鑄成,在市面流通,是為龍洋的起源。以后光緒、宣統年間各省所鑄銀元均統稱為龍洋。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在武昌設立銀元局鑄造一兩銀元。以后各省仿效,相繼奏準鑄造,但因質劣及成色、重量不符標準,不受民間歡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計值,只能按重量計值。[1]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

吉林省造“光緒元寶”
吉林省造“光緒元寶”
吉林機器局開始鑄行“吉林省造光緒元寶”銀元。從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起,吉林銀元的幣文增加了甲子紀年,相繼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中心圖案有萬年青、太極圖等多種版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又出現兩種新版別,一種是中央滿文“大清”,另一種正面中央有阿拉伯數字,一元是“11”,二角是“2”,一角是“1”。[1]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大清戶部鑄造銀幣
大清戶部鑄造銀幣
戶部在天津籌建制造銀錢總廠,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成,改名為“造幣總廠”。同年七月,清擬訂了《整頓圜法章程》十條,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廣東、湖北四局為分廠。下令劃一銀元,但未貫徹。在制造銀元的同時,許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幣的主張,進入20世紀,興起了關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亦稱“虛金本位制”)。這種幣制以黃金定價格標準,但國內實際流通的是銀元,銀元按流通,是黃金的價值符號。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在此前提下,又產生了貨幣單位的“兩元之爭”。有人主張銀元重一兩,有人主張重七錢二分,即以元為單位。

在此期間,天津造幣總廠制有幣面標為光緒二十九年的戶部光緒元寶試樣幣一套,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五分共五等幣值。湖廣總督張之洞此時極力主張銀元重一兩,在湖北開制了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重庫平一兩,背面為雙龍戲珠圖,此幣有少量進入市場流通。

由于“兩元之爭”一直沒有結果,天津造幣總廠于光緒三十二年試制了一套戶部丙午中字大清銀幣,面值一兩、五錢、二錢、一錢共四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又試制了一套丁未大清銀幣,面值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戶部所制的這幾套銀元,制作都極精美,有標準幣之稱,但都未正式發行。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天津造幣總廠制造光緒元寶銀元一套,幣面計重為:庫平七錢二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幣值,回復到了幣面看似計重,實際當作一元、二角、一角流通。這是光緒年間清朝中央制造發行的僅有的一套銀元。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有些省開始制造宣統元寶銀元,宣統二年(1910)清頒布《幣制則例》,將鑄幣權統一于中央,規定國幣以圓(元)為單位,輔幣有銀、鎳、銅幣,規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為“大清銀幣”,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幣廠鑄造,預定于十月發行。造幣總廠還根據《幣制則例》規定,于宣統二年試制以圓為單位的大清銀幣一套。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制大清銀幣,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很多,計有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別。由于辛亥革命爆發,清迅速覆亡,所鑄銀幣沒有來得及正式發行,僅以軍餉形式少量流入市面。故終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鑄的銀元,而無成色、重量都符合標準的全國統一鑄造的銀幣。[1]

辛亥革命后

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的民國臨時在南京成立,于3月間公布了《幣制綱要》,確定銀元為貨幣單位,規定每單位銀幣的總重量為26格蘭姆,約合庫平六錢九分七厘,成色為90%。當年鑄成了有孫中山頭像的開國紀念幣。由于所鑄數量很少,市面很難見到。先后鑄造了“民國開國紀念幣”等系列硬幣,其中也有銀元。[2]

袁大頭

各式銀元
各式銀元(2)
1914年,袁世凱在北京以大的名義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規定“圓”為一個價格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這年12月,由天津造幣廠開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1915年后,各省仿鑄,到1923年止,共鑄發7500萬枚。

1927年南京國民成立后



仍沿用銀元作為價格單位。1928年國民草擬了《國幣條例草案》15條,確定“本位幣:銀幣一圓”,“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零八毫為價格單位,定名曰圓”?!耙粓A銀幣總重量為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1929年4月10日,又頒布了《中央造幣廠組織章程》,在上?;I設中央造幣廠,鼓鑄銀元。1933年3月8日,國民財政部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定每枚銀元總重量為26.6971克,含銀89%,純銀重23.493448克。當月以“中山開國紀念幣”舊模鑄造銀幣發行。因其背面有帆船圖案,又稱為“船洋”。

發展

銀元一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于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這種運沙船廠,雇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一銀餅值白銀5錢。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咸豐6年所鑄。后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準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一只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一尊”,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銀元的重視。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后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莊的“莊票”。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四級銀幣黎元洪開國紀念幣
四級銀幣黎元洪開國紀念幣(2)
20世紀初,一個銀元可換128-140枚銅元;一個銀元可買雞蛋150個,或150根油條。1935年前,中國的貨幣制度采取銀本位,白銀包括銀兩和銀元。1933年4月,國民黨“廢兩改元”后一律使用銀元。而帝國主義國家由于實行金本位,所以白銀屬一般商品。1933年上半年,世界銀價一度從每盎司16.5便士上漲至20.5便士,此時中國一下子便出口白銀3400萬兩。而那些帝國主義把中國的白銀運到倫敦出售,每裝運1000萬銀元,即可獲暴利400萬元。在1934年一年中,僅上海流出的白銀至少有2億多元。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公布“幣制改革”的命令,決定由中央、中國、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紙幣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白銀收歸國有。當時國民黨一下子奪取了3億多銀元。并把法幣定為一元合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但照當時市場的銀價折算,每一元法幣是一先令十便士半,這中間實際價值相差8便士。一元法幣的實值已被壓低了6角5分。法幣政策的實施,從發行指數和物價指數看,通貨膨脹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為了和外國銀幣對等流通。清朝時期除了新疆省曾經正式發行流通過面值庫平一兩的的銀元,中央和地方行省只鑄造過三四種面值庫平一兩的銀元樣幣,沒有正式發行流通。自清朝末年一直到1930年代初,中國為當時大的銀本位國家,一直存在“兩元之爭”。但銀元始終占據上風,這是由于中國并非銀元的發明國。銀元鼻祖西班牙本洋和后來的墨西哥鷹洋的重量約合庫平七錢二分,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發行的銀元也都跟隨效仿。由于銀元本身是貴金屬,可以在銀本位國家直接流通。所以,中國市場通的銀元,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外國銀元。因此,為了便于流通,避免繁瑣的折算。清朝也只好以元為單位鑄造銀元。到了民國,更是如此,民國時期,銀元鑄造權基本收歸中央,地方省份鑄造的銀元大量減少。另外,除新疆省在民國初年鑄造了幾種庫平一兩的銀幣以外。從中央到地方,再也沒有出現過面值一兩的銀幣。至于市場上的那些面值貳圓、伍元、拾元、拾兩的“銀元”都是臆造假幣。

2制度廢除編輯
中國后鑄造的銀元“船洋”
中國后鑄造的銀元“船洋”
辛亥革命成功民國成立后,仍維持著銀兩、銀元并行的貨幣制度,但銀元的使用比起用銀兩更有許多方便之處,南京國民幾經討論,擬廢除銀兩制度,確立銀元為本位幣。1928年3月,經濟學家馬寅初先生率先提出“統一國幣應先實行廢兩用元”的動議,財政部認為甚為可行。1933年3月10日起,先在上海實施“廢兩改元”,得到工商界的支持,頗為順利,遂決定立即在全國范圍內實行。4月5日,國民財政部發出《關于廢兩改用銀本幣的布告》,宣布自4月6日起,“實行廢兩改用銀本位幣”,“所有公私款項之收付與訂立契約票據及一切交易,須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至此,完全廢除通用了1000多年的銀兩制度,銀元才成為單一的主幣。

正當中國實行廢兩改元取得一定成果之時,世界金融市場開始了突變。1931年以后,英國、加拿大、日本、奧地利等國相繼放棄了金本位制、發行紙幣,實行輕度貨幣貶值,以刺激國內的生產和消費。1933年,美國新任羅斯福為擺脫國內經濟危機,增發貨幣,加足發行通貨準備金而增加白銀儲備,連續發布《購銀法案》和《白銀國有令》等一系列法令。當美國大幅度提高白銀價格并大量收購白銀后,由于中國的銀元遠比美國的白銀收購價低,促使了中國銀元大量流向國際市場,被美國當作白銀收購。僅兩年時間,中國約有3億多枚銀元流向國外。這造成了中國流通領域內貨幣奇缺的現象,并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行。銀元危機席卷中國大地。為避免經濟的全面崩潰,1935年11月3日下午,國民財政部長孔祥熙在上海召集銀行界開會,宣布自次日起實施《緊急安定貨幣金融辦法》,即實施法幣政策,實行紙幣政策,不準行使銀元,并用“法幣”收兌銀元(見幣制改革)。以后銀元雖間或有在市場上出現,或被個人窖藏,但銀元作為主幣的時代已宣告終結。

紋飾寓意

瓷器
瓷器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體現在中國歷代瓷器上的紋飾圖案的文化內含是豐富多樣的。歸納起來大致有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飛禽走獸、花卉翎毛,以及風俗習慣等。釋其文化寓言,既有趨吉避兇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中國歷代對吉祥圖的想往都有典籍可鑒。表現在中國歷代瓷器的吉祥紋飾,反映了我們民族幾千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清朝的紋飾,更為豐富多彩,紋必寓意,意必吉祥。歸納有以下幾個方面:

以龍鳳為紋飾

以龍鳳為紋飾的。我們習慣講民族是龍的傳人。事實上,這種講法是不夠完整的。完整科學的講法應該是,民族是龍鳳的傳人。龍鳳是民族的象征。從河姆渡出土的有關鳳鳥的史料證實,鳳比龍要早幾。自商周以來,龍鳳就是天生一對了。龍象征著和尊嚴,鳳象征著才藝和吉祥。所以才有“龍鳳呈祥”的古典。

表現在陶瓷器物上的龍鳳紋飾是豐富多樣的。在遠古,龍鳳是圖騰文化的產物,是一種原始崇拜的宗教形式。我們的祖先把龍鳳視為,呼風喚雨的吉祥神物,寄托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企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統治者把自己比作真龍天子。于是龍鳳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尊嚴。表現在宋元時期的陶瓷上的龍鳳紋飾都有明確的定法。元代初年,就禁止民窯制造五爪纏身龍紋。五爪龍紋屬帝王。表現在元青花上的龍紋是:龍身矯健,細頸長身,雙眼圓睜,目光熠熠,神采飛揚,是一種充滿生機的形象。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龍紋為猙獰兇猛之狀,龍爪為三、四、五、不等。其中五爪爪尖成圓圈狀的極多。有云龍、海龍、水龍、團龍、穿花龍、夔龍、飛龍等。其中夔龍始于宣德,海水云龍在宣德時用得多。鳳紋,以展翅騰飛為多,有昂首云天,有回首顧盼,有龍鳳呈祥,有鳳穿牡丹。往往以纏枝花來烘托鳳的和神圣。到了晚期,龍紋的形象就逐漸失去昔日的兇捍和威嚴,變得豬頭豬腦,細身側行,缺乏生機和活力。到了清朝康熙時期所繪的龍紋一般頭部較大,身短而粗壯,須發怒張,額上寫有"王"字,龍鱗呈"八"字形,官器為五爪龍,呈現一種兇猛膘悍。到了乾隆時畫龍常為巨角低額,畫鳳頸部多毛。到了清末,所繪的龍頭較短小,龍身瘦弱疲軟,呈現一種萎靡懦弱之狀。與此相反,鳳紋卻畫得肥壯有力,威嚴盛人。以龍鳳紋飾圖案的寓意為:

瓷器
瓷器
龍鳳呈祥。圖案為一龍一鳳。古人認為,龍為百獸,鳳為百鳥。龍鳳出現,天下就會祥和太平,百業興旺,五谷豐登,百姓就能安居樂業,幸福美滿。千來,龍鳳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之物,是民族吉祥的象征。

龍飛鳳舞。圖案為龍鳳騰躍飛翔之態勢。形容氣勢奔放雄壯豪邁。也用以形容書法筆勢活潑有力。也比喻仕途得意,飛黃騰達。

二龍戲珠。圖案為兩條騰云駕霧的云龍追逐一顆火珠。傳說龍珠亦稱夜明珠,可避水火。故有二龍戲珠或群龍戲珠的圖案。表示吉祥安泰之意。

望子成龍。圖案為一大龍俯視著一小龍。寓意為"教子成龍"和"望子成龍"。

魚躍龍門。圖案為天上一龍,水中一鯉魚作騰躍之勢。傳說鯉魚跳過龍門,就可以變成龍。主要表示平步青云,飛黃騰達之意。還有九龍拱鼎、百龍鬧海、神龍游天、九龍慶壽、百鳳朝陽、鳳穿牡丹、百鳥朝鳳等。

以植物為紋飾

以植物為紋飾的。大多以松、竹、梅、蘭、牡丹、蓮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為紋飾圖案。

歲寒三友。圖案為松、竹、梅或松、竹、梅、蘭。松,經冬不凋;竹,清高有節,寧折不屈,虛懷大度;梅,不懼風雪嚴寒,故稱"歲寒三友"、"歲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氣節。

萬事順心。圖案為幾個柿子和壽桃。柿子寓為"諸事"或"萬事",桃其形狀似心。寓意做什么事情都順心如意。

四君子。圖案為梅、竹、菊、蘭草四種花卉,俗稱為"四君子"。

五世同堂。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這種圖案以諧音寓意,表示長命百歲,五世同堂,幸福美滿的家庭。

玉堂富貴。圖案為玉蘭花,海棠花和牡丹花。以玉蘭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貴)寓意"玉堂富貴"。

瓷器
瓷器
榴開百子。圖案為笑開嘴的石榴和葡萄。古代人希望子孫滿堂,多子多福,人丁興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征著子女眾多,香火興旺。也有"蓮生貴子"等。

為官清廉。圖案為雞冠花、蓮花紋。雞冠花(為官),蓮花(清廉)。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為官清廉。

以植物寓意的還有竹梅雙喜,牡丹天香,翠竹有節,丹桂飄香,仙桃慶壽,萬花獻瑞等。

以動物為紋飾

以動物為紋飾的。如羊、馬、喜鵲、孔雀、鶴、鴛鴦、麒麟、怪獸、魚類、大象、蝙蝠、鷺、鵪鶉等。

一路平安。圖案為鷺、鵪鶉。以鷺鳥寓"路",鵪鶉寓"平安",祝愿旅途平安之意。

年年有余。圖案為兩條鰱魚。鰱與年,魚與余同音,寓意年年有富余。還有童子持蓮,懷中抱鰱的圖案,寓為"連年有余"。

福在眼前。圖案為蝙蝠和古錢。古錢是內方外圓,借"孔"為眼,錢與前同音,寓意"眼前是福"。

福至心靈。圖案為蝙蝠、壽桃、靈芝。壽桃形狀似心,借靈芝的"靈"字,寓意幸福的到來使人變得聰明靈利。

五福捧壽。圖案為五只蝙蝠一個壽字。五福:壽、富、康寧、修好德、考終命。通俗講,就是一求長命百歲,二求富貴榮華,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積德,五求人老善終。還有五福臨門圖案。寓意為多福多壽,福壽無邊,福壽齊眉,福壽雙全,福壽三多。

以神話故事為紋飾

瓷器
瓷器
仙人指路。圖案為仙人和一只迷失方向的白鶴在無路可走的困境下,遇到了一位仙人,為白鶴指點迷津,寓人文主義至上之意。

八仙過海。圖案為道教的八位仙人,各顯神通,爭渡大海。八仙:即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傳說八仙在慶賀王母娘娘壽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寶為舟,競相過海,各顯神通。故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古典。

暗八仙。圖案為以八仙所持的"法寶"作紋飾。即鐵拐李的葫蘆,漢鐘離的扇子,張果老的漁鼓,呂洞賓的寶劍,韓湘子的花籃,曹國舅的陰陽板,藍采和的橫笛,何仙姑的荷花或笊籬。

天女散花。圖案為仙女手提花籃在空中散花。傳說龍王獻水,噴車馬之埃塵,天女散花,綴山林之草木。寓其春滿人間,祥瑞之兆。

嫦娥奔月。圖案為一位仙女奔月宮之狀。嫦娥,神話傳說是后羿之妻。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常生藥,嫦娥偷吃后,遂奔月宮。遂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詩句。

佛八寶。以佛八寶為紋飾。佛八寶又稱八吉祥,即**、法螺、法傘、白蓋、蓮花、寶罐、雙魚、盤長。具體講,**喻佛法,謂佛說法,圓通無礙,運轉不息,能摧破眾生的煩惱。猶如輪王之輪寶,能碾摧山岳巖石。法螺,梵語為"商法",譯成漢語為"珂貝",即螺貝。螺聲之遠聞,廣被眾生;螺聲勇猛,以表示大法之雄猛。千手觀音其中有一手持的是法螺。法傘,佛話,張弛自如,曲覆眾生之謂。白蓋,又稱天蓋。飾以寶玉之天蓋,佛菩薩及講師的高座上懸有天蓋。蓮花,彌陀之凈土。古人云:"禪機玄妙,法流凈土,一似蓮花開朵朵。"寶罐,梵語為軍持,尊稱佛具之瓶。有華瓶,水瓶、觀音瓶數種。雙魚,佛說堅固活潑,能解脫壞劫。佛祖認為,到"壞劫"時,有水、火、風三災出現,世界歸于毀滅。后人借指天災人禍為"壞劫"。盤長,象征纏綿不斷。佛說回環貫徹,一切通明之謂也。

麻姑獻壽。圖案為麻姑仙女捧壽桃。麻姑,神話中的仙女。相傳她能擲米成珠。三月三西王母壽辰,她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舊時多以麻姑獻壽圖器物為女輩祝壽禮品。

十八羅漢。以十八羅漢為紋飾。羅漢,是梵文譯音"阿羅漢"的簡稱。佛教認為一個人因為修行功夫不同,所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每一個成就叫做"果位"。"阿羅漢果"是小乘佛教修行達到的高果位,在大乘教中則低于佛、菩薩,是三等。十八羅漢,傳說是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常在世間,弘揚佛法,受世人供養。

5 隕石分類編輯
隕石分類,顧名思義,就是按照一定的分類標準把隕石樣品進行類型的劃分。它是一項基礎工作,是開展隕石其它深入研究的前提。

200多年來,根據隕石的化學成分、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等特征,學者提出了多種隕石的分類方案,具體見[14]?,F今的分類體系中,主要是根據隕石的全巖組成和結構,將其分為球粒隕石(Chondrites)和非球粒隕石(Non-chondritic meteorites)兩大類。非球粒隕石(Non-chondritic meteorites)可進一步劃分為無球粒隕石(Achondrites),石鐵隕石(Stony irons)和鐵隕石(Iron meteorites)(圖1。無球粒隕石中,根據小行星無球粒隕石遭受到的熔融程度和熔體提取程度,可以劃分為原始無球粒隕石和巖漿分異型無球粒隕石)。國際上認可的隕石命名及其分類信息可通過隕石公告數據庫(Meteoritical Bulletin Database)進行查詢。


隕石的分類方案
5.1 球粒隕石
球粒隕石名字的由來源自該類隕石中常含有“球?!边@一重要組分。球粒隕石主要由四種部分組成,包括球粒、Fe-Ni金屬-硫化物、難熔包體(即富鈣鋁包裹體CAIs和蠕蟲狀橄欖石集合體AOAs))以及細粒的基質。在球粒隕石中,這些組分呈機械堆積狀,類似于太空“沉積巖”。這些組分形成于太陽星云演化的不同過程和不同事件,因而包含了太陽星云演化的各種信息。

盡管絕大多數球粒隕石在其母體小行星經歷了熱變質作用和沖擊變質作用,但產生的熱量并未達到熔融溫度,母體不會發生熔融分異。因此,球粒隕石也被稱為未分異型隕石。球粒隕石很大程度保留了太陽星云原始的物理和化學過程信息,而破解這一信息就成了球粒隕石相關研究的主要目的。


顯微鏡下的球粒
球粒隕石的主要分類依據是總體化學組分、總體氧同位素組成、總的氮和碳豐度及其同位素組成和氧化態,具體詳見綜述[15]。根據化學成分及巖石學特點,球粒隕石可劃分為普通球粒隕石(Ordinary Chondrites)、碳質球粒隕石(Carbonaceous Chondrites、頑火輝石球粒隕石(Enstatite chondrites)3個大類,以及近年來新發現的R群和K群球粒隕石。再根據全巖的化學成分、氧同位素組成以及巖石礦物學特征,碳質球粒隕石、普通球粒隕石和頑火輝石球粒隕石可進一步劃分為不同的化學群(圖3),球粒隕石的平均巖石學組成見表1。同一化學群的隕石具有相似的起源或形成歷史,可能來自同一小行星或行星體。另外,目前還發現其它一些球粒隕石在礦物學和/或化學上是特的,無法歸入現有的球粒隕石化學群,這些通常被稱為未分群的球粒隕石(Ungrouped chondrites)。


球粒隕石化學群劃分示意圖
5.2 非球粒隕石質隕石
當母體小行星有足夠的熱量供給(主要通過短壽期放射性核素26Al衰變生熱),隕石母體發生高溫熔融分異作用,那么原始的球粒結構就會消失,形成非球粒隕石(Non-chondritic meteorites)。與未分異型隕石相對應,經歷熔融分異作用的非球粒隕石被稱為分異型隕石。非球粒隕石沒有球粒隕石的結構,是球粒隕石經高溫熔融分異和結晶的產物,代表了小行星內部不同深度的樣品,見下圖。這些小行星的內部結構與地球相似,具有核幔殼三層結構,中心為鐵核(鐵隕石),中間為石鐵混合幔層(石鐵隕石),外部是以石質為主的殼層(無球粒隕石)。


非球粒隕石形成示意圖
(1)鐵隕石

鐵隕石為鐵鎳合金,鐵鎳相包括鐵紋石(體心立方結構,α相,~5%的Ni)和鎳紋石(面心立方結構,γ相,~20-50%的Ni)。鐵隕石用酸刻蝕時可見定向鐵紋石的維氏臺登結構,這是由冷卻過程的鎳紋石出溶形成。鐵隕石的進一步分類主要根據結構特征或者微量元素Ni、Ga和Ge等元素的含量。


鐵隕石的結構
(2)石鐵隕石
石鐵隕石在自然界很少,不足1%。這類隕石中的硅酸鹽含量和鐵鎳合金含量大致相同,可以看作是無球粒隕石和鐵隕石的中間類型。石鐵隕石包括橄欖隕鐵(Pallasite)和中鐵隕石(Mesosidersite),其中橄欖隕鐵較常見。


橄欖隕鐵
(3)無球粒隕石
無球粒隕石的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與地球巖石相似,它們不含球粒,也沒有金屬相。無球粒隕石相當于隕石母體中Fe和Ni聚集在母體中心之后剩下的硅酸鹽部分。無球粒隕石包含原始無球粒隕石、灶神星隕石、月球隕石、火星隕石等。


一個火星隕石的顯微鏡照片

蘇州觀古文物有限公司為你提供的“福建精細上門收購古玩傳世古董收購品種繁多,隕石奇石”詳細介紹
在線留言

青海精細上門收購古玩傳世古董收購服務至上信息

VIP推薦信息

熱門搜索

新鄉古幣/紙幣>新鄉特殊古幣/紙幣>福建精細上門
信息由發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交易匯款需謹慎,請注意調查核實。
觸屏版 電腦版
@2009-2023 京ICP證100626
狼群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下载安装